蔡瑤堂博士
1944
民國三十三年,出生於台灣彰化
1968 中原理工學院(中原大學前身)學士(水利工程)
1968-1969 陸軍砲兵預官
1969-1970 中原理工學院助教
1972 亞洲理工學院碩士(主修海岸工程)
1972-1982 中華顧問工程司港灣工程部工務員、工程師、副工程師、正工程師、海岸工程組組長
1974 教育部頒講師證書
1977 取得水利技師執照
1978-1982 國立台灣海洋學院(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前身)兼任副教授
1981 教育部頒副教授證書
1982-1983 美國University of Miami研究助理
1983-1986 美國Oregon State University研究助理
1987 美國Oregon State University博士(主修海岸及海洋工程)
1987-1988 美國Oregon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
1988-1990 美國Environmental and Ocean Technology Inc.(EOTEC)資深計畫工程師、主任工程師。
1990-1992 環海工程顧問公司(EOTEC在台投資)總經理
1992-2011 鼎興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
1996 交通部「港灣構造物設計基準-防波堤設計基準及說明」編訂及審查委員
1996-1997 交通部「港灣構造物設計碼頭設計基準及說明」審查委員
1994-1998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8-2014 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
2011-2014 怡興工程顧問公司顧問及技師
2014-2016 修訂「港灣構造物設計基準」
2017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兼任教授

服務經歷

    民國61年加入中華顧問工程司港灣部參與台中港海堤及防波堤設計工作起,即踏上從事海岸及港灣工程規劃設計的工作,直到民國100年退休,長達34年。然退休後除擔任3年顧問外,又協助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辦理「港灣構造物設計基準」修訂工作,其中又搜集有關港灣構造物性能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資料加以整理,性能設計法已是國際潮流,希望能盡早在台灣落實。
    蔡瑤堂博士在其從事海岸及港灣工程規劃及設計工作時,不斷閱讀國內外新技術資訊,追求採用新技術,期使國內在技術上能不斷進步創新,列舉如下:
  • 在民國60年代電腦尚不普遍及繪圖功能尚不發達條件下,帶領中華顧問工程司工作團隊,編寫波浪折射繪圖程式及防波堤繪圖程式,節省大量人力及提高精確度。
  • 民國66年根據日本合田良實在國際海岸工程研討會所發表之論文,就其論文再深入探討與實測資料比較,蔡博士於國內港灣工程研討會發表「重複波作用於直立式防波堤波力計算法之檢討」,確認其精確度及使用明確性比原用之Sainflou公式高,並率先把合田良實波力計算法應用於「基隆港東防波堤延伸工程設計」,此方法爾後不但成為國內防波堤設計波力計算之依循,當今更成為國際上設計合成式防波堤波力計算最普遍採用之方法。
  • 蔡博士主辦設計之基隆港東防波堤堤頭水深達35公尺,為當時國內最深防波堤,其胸牆設計是容許颱風波浪越波,但阻擋季風波浪越波,免得進出港船隻受影響。此案例曾於台北舉辦之港灣工程國際研討會發表,會中對合田良實波力計算法之使用亦有熱烈討論。
  • 於民國69年第四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蔡博士發表「台灣沿岸設計波浪之研究」,對當時台灣海岸及港灣工程界不知如何定義設計波浪之情況下,力主以機率分析法求得再現年波浪供作設計波浪之用(台中港設計波浪是採用模型颱風最大波高,但其再現年不明),使設計時能依結構物重要性及壽命採用合理之設計波高,使當時國內對決定設計波浪有一個較明確合理的依循。
  • 民國60~70年代,波浪觀測資料非常缺乏,蔡博士即依九州大學井島武士教授推算台中港颱風波浪的「波浪追蹤法」編寫程式,根據大量歷史颱風資料推算中華顧問工程司承辦港灣或海岸工程計畫案目標區之颱風波浪,並計算各再現年波高、週期及波向,建立設計波浪的決定模式,至今國內均依循此模式以再現期決定設計波浪。
  • 台電基隆協和電廠於民國65年畢莉颱風遭受颱風波浪越波淹水,造成嚴重損失,蔡博士建議在現有海堤前加設一道潛堤以減少越波之設計(並在成大作水工模型試驗),為國內第一個潛堤案例,目前在海岸保護方面潛堤已被大量採用。並在該海堤堤後建造一道擋越波牆,其高度及與海堤之距離乃蔡博士根據德國現場觀測之越波資料決定。潛堤加擋越波牆效果非常良好,使協和電廠爾後免於颱風威脅。此案例曾於澳洲海岸工程研討會發表。
  • 主辦「花蓮港東防波堤擴建工程」設計,在沉箱合成堤上採用洞孔式胸牆(經成大水工模型試驗),使作用在沉箱壁和胸牆上之波壓產生時間差,因而降低作用在防波堤之尖鋒總波力,縮小沉箱斷面,節省可觀工程費。此洞孔式防波堤案例曾於民國75年在台北舉辦之國際海岸工程研討會,被列為參觀工程項目之一。此設計後來也被廣泛採用在東海岸防波堤,但常被誤稱為「消波式胸牆」。
    此外該防波堤採用鋸齒狀底版設計,提高底版與拋石基礎間之摩擦力,縮小斷面、節省工程費。
  • 主辦「急水溪海洋放流管工程設計」,為第一條國人自行設計之海洋放流管,惜因漁民抗爭,未能全線完工。該放流管擴散管噴射流之設計係經數值模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發之模式)證明其稀釋能力優於海洋排放法規之要求。
  • 民國82~83年協助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規劃島際交通船及漁船碼頭,蔡博士帶入環保概念,保護沿岸紅樹林,獲聯邦議長親自招見嘉許。
  • 民國81~83年印尼林紹良集團在福建福清投資興建散貨碼頭,業主欲從荷蘭港灣專家及蔡博士選取一位專案顧問,經三方多次開會後,蔡博士所提出之港址進出航道能節省未來龐大之維護費,而獲聘為該專案顧問。
  • 把「尊重大自然,傾聽大自然,與大自然和睦共處」等理念融入海岸及港灣工程規劃與設計。如:
        (1)花蓮專用漁港海堤設計採用大小塊石混合之大斷面但不分層之拋石(傳統設計一般按塊石大小分層),使進入堤身之渦流能量容易消失,達到與東海岸巨大波能和睦共處的效果。陸側並採用石籠設計,石籠不但使較小之塊石可加以利用,且穩定性甚佳,因此施工中之海堤於民國89年遭受強烈颱風碧利斯侵襲時,發生大量越波,但陸側之石籠未遭受破壞,而保全整道海堤免於發生重大災損。此案例曾發表於24屆海洋工程研討會「海堤設計與施工案例探討 – 以花蓮專用漁港為例」。
        (2)「龜山島北岸碼頭」設計時,經多次在現場觀測波浪方向,以決定碼頭方向,除易以靠船外,使碼頭不致阻擋沿岸流,避免在碼頭後方產生淤積,造成突堤效應,破壞沿岸漂砂平衡,而採用簡單之離岸碼頭以人行引橋與陸岸相聯之設計,成效甚佳。而人行引橋橋板採用木版,颱風時橋板容許破壞,但確保橋體結構之安全的設計,上述兩者均是與大自然和睦共存的案例。
    另外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碼頭沉箱植入海床的設計,不但安全,又可縮減沉箱尺寸,節省工程費。
        (3)金門九宮碼頭新生地填築工程採用緩坡小塊石配合石籠設計,相較於鄰近採用大型消波塊之設計對環境的衝擊有很大的視差。
  • 把價值工程帶入港灣及海岸工程,節省可觀工程費,如台中港口、海堤及碼頭工程與高雄港碼頭工程等。並培養一位國際認證之價值工程專家—陳丙奇先生(台灣第六位)。
  • 積極參與有關海洋及港灣工程實務與研究交換平台,使實務與理論能共同分享成果,擔任台灣海洋工程學會技術服務委員會委員及論文審查,及多次擔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口試委員。並多次到大學作專題演講,分享實務經驗。
  • 積極參與水利技師公會所承辦有爭議之鑑定案,均能在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技術基礎上,以公正客觀的立場與鑑定團隊達成鑑定任務。
  • 從事顧問工程服務業三十餘年中,一向以嚴謹務實的態度帶領工作團隊,要求工作團隊時時以追根究底、高度好奇的工作理念,因此皆能不斷創新精進。
    在實務上若有受到一些肯定,一切成果應歸功於工作團隊。
  • 著作

  • 專書:「港灣設施維護管理計畫制定指南」(與邱永芳主任合編)
  • 國際期刊論文:3篇
  • 國內期刊技術文章:5篇
  • 國際研討會論文:4篇
  • 國內研討會論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