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益教授
1955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
1978 畢業於省立海洋學院海洋學系
1980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1983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1978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工學博士,國家工學博士
1979-1983 台南水工試驗所 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副研究員代組長
1983-1993 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簡任研究員兼數學模式組組長
1987 國立馬賽大學海洋亂流力學研究所研究進修
1993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 教授
1996-2001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教授兼主任
1997-2001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教授兼主任
1999 選入美國傳記名人錄中評為二十世紀成就獎(4月及6月)
1999 登錄國立中山大學名人牆
2001-2007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教授兼海洋科學院院長
2011-2016 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所長
2014 國立成功大學 特聘教授(終身銜)
2016 國立中山大學 副校長
2016 獲經理人月刊2016年度100MVP經理人獎
2017 獲國立中山大學特聘教授及傑出教師(學術研究類)

優良事蹟
特殊貢獻

  • 2011年接受成功大學黃煌煇校長之託,借調至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擔任教授並兼任水工所所長。近幾年來成大水工試驗所在陳教授不斷的努力下,不但研究成果豐碩,產學合作計畫之經費亦逐年增加,更開展出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的各項合作。臺灣海岸工程研究水準能夠臻至國際一流水準,陳陽益教授功不可沒。
  • 陳陽益教授著作,發表於國內外相關著名期刊共計百餘篇,亦曾連續獲頒中華民國力學學會最佳論文獎、台灣海洋工程學會最佳論文獎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優質論文獎,在水利及海洋工程領域,有相當之學術聲譽。尤其是近幾年陳陽益教授研究由深水至淺水的沿底床斜坡前進的表面規則重力波與波–波交會等,包含其淺化、折射(三度空間)至碎波及碎波後的演化之非線性流場結構解,並將這些理論解析所得的流場解分析出它們的流場整體特性,且進行試驗量測比較印證也得到很相吻合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均發表於頂尖的國外學術期刊中,這些基礎研究之結果,有助於海域、海岸與沿海地區防災與保護之用。
  • 除了基礎研究外,陳陽益教授亦致力於推動產學合作計畫,並曾多次獲得國立中山大學產學研究績優教師獎,自中山大學任職以及借調至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所長期間,其所獲得之產學研究計畫之經費高達十多億。陳陽益教授近年來亦積極推動新興海洋藍色能源,其所領導之研究團隊(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與中山大學)結合萬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所發展的海流發電設備為基礎,於104/3/3,於枋寮與小琉球間的海域在平穩的海面情況時,以船拖的方式船速穩定約2~3節,發電量已可達最高約50kw,平均約為37kw。
  • 2015/03/03於屏東小琉球東南方海域進行洋流發電機組船拖測試,在流速為1.43m/s條件下,所研發的第3代發電單元機組之平均發電功率可達32.57kW,而全世界未有其他研發團隊在洋流取得實際發電效能數據。於2016/07/23屏東縣鵝鑾鼻西南外海(水深約900m)成功建置台灣首座之深海繫泊系統。於2016/7/25在黑潮主流上進行為期四天的連續發電測試,得到在1.27m/sec之洋流流速下,其平均發電功率為26.31kW。這可真實具體的呈現出流經台灣東岸外海的穩定黑潮可供海洋藍色能源永續發電之用。
  • 陳陽益教授推動國際合作計畫亦具貢獻,曾任中央研究院國際海洋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有實際參與國際合作計畫之經驗;且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es Phenomenes Hors Equilibre(IRPHE)、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及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作並獲得科技部之計畫補助。此外,近兩年亦與日本港灣及空港研究所、日本海洋工程學會及海岸工程學會以及韓國海岸暨海洋工程學會簽署合作協議備忘錄。